《香港增補字符集》的背景

香港常用的中文電腦編碼標準當中 (大五碼及統一碼),並不包括香港有需要使用的特別中文字符,例如人名、地方名、及粵方言用字的字符。電腦使用者必須在其使用的編碼標準內的私人專用區(PUA),自行編製所需的中文字符。對於獨立運作的電腦使用者所編製的中文字符,未必能在其他電腦上使用,導致在電腦網絡間進行的中文電子通訊及資料交換時,往往產生資料失誤的問題。

香港政府為方便政府部門之間進行靈活準確的電子通訊,於一九九五年發展了一套包含香港特有及政府部門使用的中文字字符集,名為《政府通用字庫》(GCCS),以補充大五碼字集的不足。此通用字庫初期只供政府部門內部使用,後期提供市民下載至個人電腦上使用。

一九九八年,資訊科技署與法定語文事務署向香港各界收集特有的中文字符加入通用字庫,並與中文界面諮詢委員會共同合作,進行《政府通用字庫》的擴展和修訂工作。修訂工作已於一九九九年完成,同年九月公布及名為《香港增補字符集》(HKSCS)。此字符集有兩套編碼方案,一套適用於大五碼系統,另一套適用於ISO/IEC 10646平台。《香港增補字符集》擁有4702個字符的大五碼版本,實際上是《政府通用字庫》的增訂版。

在二零零一年十二月,為了在技術上配合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於二零零一年十一月公布及名為 ISO/IEC 10646-2:2001的ISO 10646 國際編碼標準最新版本,香港政府公布了一個更新版本的《香港增補字符集 2001》。新的字符集增加了116個字符。